佛山市顺德区节能协会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粤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拐点期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16:53:20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

今年11月13日,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发布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结果显示,广州、深圳双双进入全球55个世界一线城市之列。而在今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百强中,有10座中国城市上榜,深圳、广州同样位居其中。

以广深两座特大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人口、产业密集,在应对较早出现的环境问题中,锐意改革、铁腕治污,坚持绿色发展,从2010年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覆盖,到今年10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并向率先建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市群等目标坚实迈进。

珠三角的蝶变亦是广东的缩影。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同时,环境质量从初步遏制下降趋势到持续改善,已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拐点期。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近年,“晒蓝天”频频成为老广们“朋友圈摄影大赛”的热门主题。在生态环境部每月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广东屡屡成为空气“十佳”城市最多的省份。

事实上,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但前期一些地区粗放的发展模式也曾带来较大的环境代价,生态环境问题也较早地凸显。

广东能否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趋紧、但经济又必须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两难境地中突围,成为现实而紧迫的命题。省委、省政府早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攻坚污染防治,坚决治理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1980年,省政府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和增产节约运动之中。近40年来,广东环保投入、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

1985年,全省掀起“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大行动,通力协作植树造林,使荒山换了绿装,创造了造林绿化史上的奇迹。

“九五”计划期间,广东相继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逐步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和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受破坏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使工业“三废”治理率显著提高。2004年,广东进一步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全新战略构想,强调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如今,打开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3个站点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和香港、澳门三地,公众点击地图上的对应蓝点,每个站点可以查询6种污染物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逐小时数据以及日平均数据都一目了然。

“实时发布数据不但实现了环境质量的公开透明,也推动着珠三角区域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地改善环境质量。”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0年起,珠三角在全国率先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并推进燃煤小锅炉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等重点任务,每年全省完成约3000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

人们走进广州华润热电厂厂区,就像进入了一座公园,全程难以看到煤炭的踪影。原来,所有煤炭均密闭传输,充分燃烧后经过脱硫脱硝、静电除尘等一系列净化处理方式,最终的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

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广东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十二五”期间又全面完成脱硝,使广东告别了工业化初期以二氧化硫、PM10、二氧化氮等一次污染物为主的大气污染。近年来我省实施《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继续滚动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去年又出台《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方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

在持续有力又精准地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下,2015年―2017年,全省及珠三角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标,完成国家大气考核目标,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而珠三角也成为全国三大城市群中首度实现PM2.5连续三年达标的城市群。

而为改善水环境质量,2002年、2003年广东先后启动了“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2013年起至2020年又开始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等,治污日趋精细化。如今,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截住污水,“吐出”汩汩清流。2010年,广东67个县(市),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全国首位。2017年全省新建污水管网5949公里,为历年最多。全省累计已建成各类污水管网50788公里。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助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过多年的治理,广东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任务依然艰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除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之外,只有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才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5年间,在省委、省政府加速“腾笼换鸟”的战略决策下,因“腾笼”而被淘汰出局的弱小企业近7万家,湛江钢铁、中国南车等一批“凤凰”纷纷落子广东。

坚守生态底线,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广东去产能先走一步的重要动因。近年来,广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关停“五小”企业,在重点流域实施更严排放标准,利用产业、环保、节能等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成效显著。最近两个五年规划,广东均提前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2016、2017两年广东共压减357万吨钢铁落后产能,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取缔全部“地条钢”生产企业;2015年至今淘汰水泥产能109万吨、造纸产能98.39万吨,“僵尸企业”不断出清。

淘汰落后产能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空间,4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深圳公共交通结构的变化,就是广东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的缩影。湛蓝的天空下,深圳福田公交枢纽加电站一排排绿色的公交大巴显得格外醒目。与一般公交站场烟尘滚滚、油气弥漫不同的是,可容纳200多辆大巴停放的加电站,虽不时有大巴进出加电,却闻不到一丝异味也不见冒出尾气。截至去年底,深圳已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逾1.6万辆,这也是全国乃至全球特大型城市中,首个实现公交全部纯电动化的城市。

目前,广东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居全国之首,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国第一,保有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2016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67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拥有节能环保上市企业98家,上市公司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总额均居全国首位。

2013年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9.48%和25.6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第二低位(仅次于北京)。广东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2012年的5.0∶48.8∶46.2,调整为2017年的4.2∶43.0∶52.8。2007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75.2天,创59年来最多;经过有效治理,2016年广东省平均灰霾日数降至29天,为1989年以来最少。

“2004年―2007年是广东灰霾的高位震荡期,此后污染物和灰霾均总体‘走下坡路’。这与我省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时点高度吻合。”广东省环保工程职业学院首席大气专家钟流举表示,正是广东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不断强化,使空气等生态环境质量好转的拐点愈加清晰。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广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依靠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对此,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鼓点隆隆、桨声阵阵,欢呼声激荡在茅洲河畔。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期间,茅洲河龙舟邀请赛在深圳宝安区燕罗湿地河段举行。燕罗湿地由过去的黑臭荒滩,蝶变成如今的绿草红花、碧水潺潺。

水环境问题是广东环境治理的一块短板,广东全面深入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坚决打好打赢碧水攻坚战。

去年底,广东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全覆盖,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长制。今年伊始,省委、省政府决定,省委书记李希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担任省总河长。至此,广东省、市、县、镇四级均实行双总河长制。李希、马兴瑞还分别牵头督办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污染整治工作。

在省级河长的“头雁”作用下,带动市、县、镇、村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各部门强化协调联动,“民间河长”积极参与,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不仅全面建立河长制,广东近年来还出台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生态环保政策,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

如2012年9月14日,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生态严格控制区空间管制政策。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成为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个配套的省级环保法规。广东还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016年出台了《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2017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计划今年底完成对全省各地市的省级环保督察。

广东运用市场之手,推动降碳减排,在国内先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改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3年底正式启动,目前交易金额和交易量稳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为全省碳强度约束性目标下降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全省参与投保企业超过800家,投保企业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在全国组织开展三批次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权交易。惠州市、深圳市大鹏新区大力探索绿色生态系统生态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广州市纳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率先搭建绿色征信和融资对接平台,创新开发涉农特色绿色保险产品。

正是以强化污染治理解决环境问题为抓手,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为根本,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为长效保障,广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广东的路径也愈发明晰。

案例

佛山以生态环境保护促产业转型升级

过去是黑臭水体流域

如今成金融高新区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在佛山南海千灯湖边,千盏灯火,星光熠熠。波光粼粼的湖面流光溢彩,湖边游人如织,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刚刚跳完广场舞的陈大妈说,这里过去污水横流,自从千灯湖建成后,环境变好了,水也变清了,在湖边健身跳舞的市民也多起来。

千灯湖是以水系改造和水生态修复为核心而建造的公共开放式生态公园,从2001年8月一期建成以来,已持续四期工程建设。近年来,佛山先后打造了千灯湖、绿岛湖、亚艺湖等9个城市湖泊以及6大城市湿地公园,治水重点逐步转移到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

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制造业大市佛山近年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今一个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日益优化、承接功能不断增强的生态佛山逐渐形成。

省内最先探索河长制雏形

离千灯湖不远,就是广东金融高新区。潺潺的流水穿城区而过,两旁是高耸的购物广场和写字楼,笔直的河岸绿树掩映、步道平整,一派具有岭南生态风情的现代都市景象。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流经这里的五胜涌,曾经是有名的黑臭水体。据南海区桂城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五胜涌周边原来是有400多家企业的工业区,污染排放严重,从2010年当地政府开始推动厂房搬迁,“腾笼换鸟”引入都市型产业和商住项目,同时逐步实施雨污分流和截污等工作。由于环境优美,广东金融高新区以及许多国内国际大型企业纷纷落户千灯湖畔。

千灯湖及金融高新区的蝶变,仅是佛山以环境整治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2013年起,佛山全市227条主干内河涌分批制定“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设立227名涌长,成为省内最先探索河长制的雏形。五胜涌则探索建立了“涌长+段长”的涌长责任制,统筹多部门共同编制了水质达标方案。近年来,桂城街道共投入约5亿元建设120公里截污管网和污水主管,五胜涌流域范围已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目前,佛山通过打通断头涌、设置调水闸等手段实施生态补水,改善河涌水质。全市经过生态整治和修复的河涌逾150条,总长度逾300公里。

佛山环保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佛山通过督办、挂牌督办和书记市长环境保护督查令这三级利器,全面推行河涌污染整治的挂图作战,让河涌整治模式实现由“九龙治水”向“协同治水”转变。制度框架下各有分工、各具使命,弥补了早先“多头治水”的弊端。

村级工业园改造后引来“金凤凰”

除了河涌整治,佛山近年还打响了村级工业园区阵地战。通过实施《2018年度佛山市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将100个村居纳入整治范围,着力解决村级工业园区小散乱污企业数量大,违法行为突出的问题,规范村级工业区环境管理,做到“关停要坚决、搬迁有去处、整改有标准”。2018年全市共6000多家企业纳入整治范围,截至9月底,已完成3028家企业的环境整治。

目前,佛山南海区已探索出公有资产出资改造,镇、村联合改造,村集体自主或与运营企业合作,企业自主开发改造,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等5种模式,深化对村级工业园的“三旧”改造与提升,“腾笼换鸟”换来了一批“金凤凰”。在南海大沥镇沥北湖马工业区,一栋5层高崭新的现代工业大楼映入眼帘,在周边低矮的厂房群中,显得格外突出。这里就是“湖马工业园1号楼”,未来将进驻一批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

在桂城街道夏南二社区,旧钢铁市场上诞生了都市型产业园区――天富科技城,现已完成一期2、3号楼建设验收,成功吸引一批新能源汽车检测、机器人、医疗器械、传感器等19个科技型企业进驻,预计年产值3亿元。

截至今年9月底,佛山包括PM2.5在内的多项空气质量污染物指标均实现同比下降;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或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3.3%。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令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持续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Document
greenleft
Document
公众号
扫描关注公众号
抖音
扫描查看抖音
B站
扫描进入bilibili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