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节能协会

美容助手Or海洋“杀手”?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16:53:2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皮肤的日常清洁和保养。商场里,化妆产品更新换代,花样繁多。

然而, “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郑雪的关注却有所不同。“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现在用的不少化妆品里,含有一种叫做‘微塑料’的东西,它可是海洋里的PM2.5。”在近日“宜居广州”公众号发布的一份《拒绝塑料微粒导购指南》里,郑雪发出倡议,限制化妆品微塑料的使用。

识别微塑料的百变真身

常见于个人护理及化妆品中,主要成分为聚乙烯

微塑料到底是什么?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其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细小的微塑料常被用于个人护理用品中,如洁面乳、沐浴乳、香皂及牙膏等,起到磨砂、去死皮、按摩等深层清洁的作用。

微塑料主要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尼龙(Nylon)等塑料成分制成。聚乙烯是其中的主要成分,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形式。据欧洲化妆品协会报告显示,聚乙烯在个人护理产品中使用的比例高达93%。

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购物商城洗护用品货架上,发现不少写着“去角质”“深层清洁”“柔珠”的洗面奶产品,其中不乏人们熟知的大品牌。在这些产品成分表里,记者找到了“聚乙烯”字样。

“这种磨砂质的按摩膏不仅可以深层清洁,同时还能起到按摩塑形的作用。”在销售员的演示下,细细的颗粒掺在液体里,涂抹于手背,再用沾水化妆棉一擦,皮肤表面干净了不少。

据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2016年在广州地区作的一次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含有去角质功能的洁面、沐浴产品中,含有塑料微粒的占68%。

他们表示,商家使用塑料微粒的原因之一,是其成本要比天然材料较低。另外,天然去角质成分颗粒因其表面更为粗糙,去角质效果更好,所以一周只需洗一次;而微塑料化妆品其“柔珠”表面光滑,“摩擦”效果没有天然成分的好,意味着微塑料产品被使用的频次更多,很快就能用完,这样便可提高产品的销量。

多国立法要求减少甚至禁止添加

我国处于资料收集、调查积累基础数据阶段

微塑料因其难以降解的性质,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世界各地相继出台限制政策,打响了化妆品“微塑料之战”。

2014年12月,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典发表联合声明,为保护海洋生物,禁止在洗涤剂和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

2015年3月,加拿大将微塑料列为有毒物质,将其写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里,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使用。

2015年9月,德国联邦环境局关注微塑料对环境带来的风险,要求采取监管方案以减少甚至禁止在消费品中添加微型塑料。

2015年10月21日,欧洲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协会建议,在2020年前停止在磨砂及清洁用的冲洗式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添加塑料微粒。

美国更是明确提出在2017年7月1日停止生产微塑料化妆品产品,2018年7月1日停止销售。欧盟和英国也将在2017年推动禁止微塑料使用的相关提案。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监督下,一些国际品牌如宝洁、强生、联合利华及欧莱雅等已作出停止在产品中添加塑料微粒的承诺,从源头上制止塑料废弃物的污染。

如宝洁公司产品研发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官网的英文版上公开说明,2017年所有产品去除微珠物质。

强生公司发言人卡罗・古德里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强生已经停止含有聚乙烯微珠新产品的开发,并对其他替代选择进行环境安全评估,到2017年底,个人护理产品将停止聚乙烯微珠的使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微塑料污染也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骆永明介绍说,在科研上,我国目前还处于资料收集、调查积累基础数据为主的阶段,对整个中国海岸带及其临近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还未知,包括微塑料类型、大小、来源归趋以及污染程度等。在基础数据方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单位积累了局部区域的调查数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建议,全面调查个人护理用品使用微塑料添加剂情况,并列微塑料添加剂含量的产品清单,同时,出台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限制、直至禁止使用微塑料的法令法规。

“海洋里的PM2.5”

易吸附重金属和POPs等,给海洋环境带来威胁

为什么微塑料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在电子导购指南里,一段动画视频生动地描述了微塑料的“三生三世”。

“塑料颗粒细小如砂,每天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滚动’。它要么在你的嘴里东躲西藏,要么被你涂得满脸都是。这些微粒小到可以直接通过排水管,连污水处理设备都拦不住。而一旦跑到水体中,就会被鱼类及其他动物吞食,不仅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终还会进入人类食物链,奔向人们的餐桌,贻害无穷。”

郑雪告诉记者,那些蓝色、白色或透明的塑料小颗粒很容易经水清洗。由于具有一定的硬度,不能自然分解,它们会在水体中稳定留存几百年。

排入海洋的塑料微粒就像海绵一样,会将周遭水体中的毒性物质吸得饱饱的,所以,一颗塑料微粒的毒性可能会比周遭水体的毒性大上百万倍。

最近,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采样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观测渤海莱州湾、北黄海烟台海湾、广西北部湾等近海底栖生物,发现蟹、螺、蛤仔等体内均有不同颜色的碎片类、纤维类和薄膜类等微塑料积累,而这些底栖生物均是日常食用的海产品。

“我们曾在海岸带一个区域调查中,发现微塑料沿高潮线的锯齿状成堆分布;而在南方一片红树林叶片背面,也发现了密集粘附的塑料微粒,这让人触目惊心。”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告诉记者。

通过对微塑料附着物质的鉴定,他们发现了疑似藻类的生物有机体和疑似石油的黑色油状物质。

对此,骆永明教授解释说,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一方面通过自身生物吞噬作用对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产生危害;另一方面由于表面会富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新型高毒有机污染物等,作为污染物载体给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天然材料可替代

理性关注化妆品功效,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随着环保理念、用户认知和各种科普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化妆品中的微塑料,一些有识之人不仅自身拒绝购买这类产品,还积极呼吁,助推化妆品行业的绿色发展。

从事高分子材料评估工作的易鸥,一直在关注各类化妆品原料的毒理和对环境的影响。她和几名技术人员共同研发了一款名为“美丽修行”的手机App,用来查询化妆品的成分。

记者搜索了一款深层净化洁面产品,随即看到相关备案文号、生产地区、生产企业以及完整的成分表等产品信息。

易鸥介绍,在“美丽修行”的数据里,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同步的数据库,通过整合和解读,用户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化妆品的产品信息。

“我们研发这样一个App,就是想让用户们理性关注化妆品的安全和功效,最小程度减少对环境和动物的伤害。再者,化妆品的成分表常常罗列着各种很长的化学名称,没有可读性,消费者很难看懂。”易鸥说。

随着公众的广泛关注,化妆品行业渐渐重视环保和健康,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认可化妆品的环保准则,例如采用可回收包装材料、使用有机成分,减少原料对环境的影响;用更环保的天然材料替代产品中的磨砂成分,比如燕麦、玉米、海盐、杏仁或核桃壳等。对此,骆永明教授建议开展替代品的环境与生态安全性的研究,做好源头控制。

“这样,化妆品在让人们变美的同时,才会更加完美。”易鸥说。

Document
greenleft
Document
公众号
扫描关注公众号
抖音
扫描查看抖音
B站
扫描进入bilibili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