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节能协会

节约水资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16:53:20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显得力不从心,城市里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人们预期和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与多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忽视对水等自然资源的综合承载力的认识、研究和评估不无关系。
近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 《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合同节水管理成为公共机构、企业等用水户实施节水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融资能力强的节水服务企业,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得到推广应用,形成科学有效的合同节水管理政策制度体系,节水服务市场竞争有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用水效率和效益逐步提高,节水服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愈发密集、水资源日益缺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通病。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显得力不从心,城市里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人们预期和想象的那样美好。这与多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忽视对水等自然资源的综合承载力的认识、研究和评估不无关系。而合理利用水资源,既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开辟一方空间,也能为老百姓增加一份福祉,更能为国家和民族多作一份贡献。
    目前,我国城市建成区已由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达到去年的478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去年的53.7%,实现历史性跨越。然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却没能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地下管线老化造成停水、停电、停气时有发生,燃气管道、暖气管道事故频发,管道“跑冒滴漏”严重。以自来水为例,我国平均漏失率为15.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以上,而发达国家最高水平是6%至8%。管道漏失导致我国每年流失自来水7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年“漏”掉一个太湖,足够1亿城市人口使用。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经意识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问题的重要性。如北京市已将“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明确地写入新一轮城市规划中。或许,过去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这种以主观目标作为出发点的发展思维,并没有考虑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能不能跟得上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其结果往往导致资源负荷过于沉重,出现“超载”。
    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百年大计,可以实施的办法很多,既有相对简单的传统方法,也有新技术。目前,中国地表雨水收集利用基本上靠水库这一形式。虽说水库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由于兴建水库对地形要求较高,规模大、投资大,且水的渗漏与蒸发也较为严重,用水、调水较为复杂,使用也不灵活。而如果从全民参与角度出发,以家庭、集体为单位,在所有农村与城市的缺水地区,兴建无数个储存雨水用水窖,就相当于在干旱地区建造了多个大型水库,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水源缺乏问题。
    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如何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发展水资源闭环反馈式循环,推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似乎是一个最佳答案。譬如,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公路网建设迅猛发展,尤其是高等级水泥公路更是不断增加,水泥公路除了有交通功能外,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承接雨水不渗功能。如果从节约水资源角度考虑,把水泥公路两侧有条件和需水的地域地段建造水窖,则可充分利用这一功能收集雨水,从而避免浪费这一可贵资源。在公路两侧用水窖收集的雨水完全可以满足公路绿化带的养护用水,这也许在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作用较小,但在雨量相对少的北方地区,其节水功效不可小觑。
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明确节水的约束性指标;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应低于40%;并加快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通知指出,缺水城市要先把浪费的水管住,严格控制生态景观取用新水,提出雨水、再生水及建筑中水利用等要求,沿海缺水城市要因地制宜提出海水淡化水利用等要求。各地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明确节水的约束性指标。各城市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节水专项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用水消耗总量中,农业和工业占 “大头”:农业耗水占74.6%,工业耗水占11%。因此工农业生产节水增效大有潜力可挖。虽说节水要靠经济杠杆,但调高农业用水价格又会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如何化解这一难题需要探索实践。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河北省推行的“一提一补”制度比较有效。这个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用水价格,然后按方收费、按亩返还,农民亩均用水越少,收到的实惠越多。对于工业生产节水,最大的节约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在一些水资源缺乏地区,却遍布化工、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这种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必须结合自身的水资源条件加以调整。因此各级政府在决策时,不能让GDP“牵着鼻子走”,要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论证;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农村走新型农业化道路,比如利用滴灌技术代替漫灌等,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水资源。当然,我们不仅仅在政策决策、生产方式方面关注节水,也要在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倡导节水的观念和行为,让每个人都做到合理地使用水资源。

Document
greenleft
Document
公众号
扫描关注公众号
抖音
扫描查看抖音
B站
扫描进入bilibili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