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珠江商报
“PM2.5”,监测肉眼看不到的细小颗粒的专用名词,在不久前的广东省两会上,成了代表委员最关切的话题之一。而在佛山两会上,节能环保也是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顺德的节能面临怎样的挑战?政府又将怎样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对此,记者采访了顺德区经济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杨泽亮。
现状:节能空间收窄且难度加大
2010年,顺德区万元GDP能耗0.55吨标煤,比2005年的0.73吨标煤下降了25.48%。“现在广东省2010年万元GDP能耗为0.664吨,位居全国第二低,而顺德比广东省还要低。”杨教授说,在“十一五”期间,节能潜力得到较大的释放,节能空间也相应收窄,而顺德“十二五”期间要在这个基础上达到下降19.5%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能源供需矛盾突出,企业发展面临绿色贸易壁垒压力。”杨教授具体分析了顺德区面临的节能挑战:顺德区产业结构历经多年积极调整,得到长足的改观,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他解释:“在世界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只有家电制造业,目前的品牌也大多集中在家电制造行业中,而能耗大的纺织印染行业,缺乏真正的品牌,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而在省千家企业中(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顺德有56家,其中省监管企业(年耗标煤5万吨以上)只有5家。这意味着顺德区高耗能企业不多,但是中小企业数量很多,也就是年耗标煤5000吨以下的很多。实际上,顺德区直接用煤的企业只占10%左右,用电占比大。“按照目前的统计,企业能耗按当量值计算,3000吨标煤折电力2440万KWh,折成等价值就是8500吨标煤了。”杨教授解释,1万KWh电能一般是按照1.29吨标准煤计算,但由于转换过程中的消耗,顺德GDP能耗统计按等价值3.5吨标准煤计算,不仅节能压力更大,同时,“总耗能并不少,但只监管一小块。因此有必要扩大监管的范围。”他建议说,根据情况,可以将监管范围扩大至3000吨或1000吨。
出路:企业节能就是节钱
“扩大监管范围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企业不愿意被监管。”杨教授说,企业应该正视节能问题,认识重点用能单位有好处。“企业认为受监管是受约束,多了麻烦,但是倒回来想,对企业是动力,企业节能和环保不大相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他说,企业节能就是节钱,节能工作做好也是自身生存的必要。
目前,不仅资源涨价,而且用电量也受到控制。“不受监管也要控制。”杨教授透露,国家有可能对“十二五”能耗总量进行控制,换句话,各个企业受到顺德用能增加量的控制。而纳入监管的企业,可能做得好获得增量优先权。此外,这些企业还能获得节能技术和信息的帮助,因此,一定不要把监管视为很不乐意的事。
对于企业节能可能带来阵痛,杨教授表示,不存在阵痛的问题,这是很自然的过程。“企业节能,不是种麻烦。”他解释,第一,从大道理来讲,是社会责任;第二,节能对企业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三,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这是正面的,不是麻烦的。
企业该如何节能?“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顺德企业节能空间主要在结构调整节能和管理节能。”杨教授分析,就难度而言,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压力和各方面的阻力明显大于企业管理节能,而且管理节能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也较为容易被企业接受。对于企业管理节能,可以通过开展管理人员节能管理培训班;对于员工节能方面,可以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节能小知识培训等措施。
杨教授同时特别提到合同能源管理。“这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新模式,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机构对企业进行技术投资、节能项目的投资,靠项目节能效益来回报。”他说,很多企业最怕推销节能新技术,怕技术不成熟没有效益的问题。而这个新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靠节能效果才能拿到回报,实现了企业和机构的双赢。“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补贴。”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