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能源消耗精打细算,节能服务业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国家推进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使得节能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但欣欣向荣背后,节能服务业发展还有诸如融资难、创新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日前,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节能服务公司百强榜榜单和研究报告,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等榜上有名。
据介绍,在此次榜单排行中,公司完成的节能量是唯一标准。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一方面提高社会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调动用能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节能服务公司能力评价机制,降低用能单位选择节能服务公司的难度与风险,为金融机构选择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重要参考。
众多企业布局但整体能力未变强
规模偏小、公司平均节能量偏低等问题明显
8月10日,西门子工业业务领域发布消息称,获得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工业工厂能源优化服务订单――为金达控股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工厂进行能源潜力评估、节能潜力确认以及高效节能方案实施,相关投资预计在27个月内收回。
金达控股是世界上最大的亚麻纺纱企业之一,根据合同规定,西门子专家与当地合作伙伴已经开始着手锅炉房系统升级及冷凝水回收,预计项目实施能减少系统电力消耗15%、煤炭消耗12%。双方还将继续拓展合作范围,进一步对压缩机和照明、通风和空调系统等实施节能措施,降低工厂能源成本。
根据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的《2012节能服务公司百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2009年~2011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从502家增到3500家,从业人员从11.3万人递增到37.8万人,节能服务项目投资额从195.32亿元递增到412.13亿元,年节能量从952.78万吨标准煤递增到1648.39万吨标准煤。
然而,在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增多的同时,整体能力并未明显变强,规模偏小、公司平均节能量偏低等问题明显。
综观这一榜单,排名榜首的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年度节能量超过58万吨标准煤,而排名第100位的京城燕达(北京)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年度节能量仅1046吨标准煤,是第一名企业的1/561。此次评出的百强企业年度节能量总计为288.57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总量的17.51%。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节能服务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企业规模参差不齐。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销售额年均增速要保持30%,到2015年形成20家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中节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自强说:“我们已经可以达到10亿元的要求,但这个行业内很多公司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如钢铁余热发电等,一个项目少则上亿元,多则超过10亿元。但是,这个行业内有很多小公司主要进行路灯节能改造等业务,节能量和产值都较低。”
对于“到2015年形成20家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这一目标,业界还是很乐观的。
研究报告认为,这些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点用能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大型用能企业具备全面的节能经验、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品牌效应,依靠其母公司的品牌、实力和技术优势,可以迅速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节能服务公司;另一方面是在现有节能服务公司中通过重组和并购产生的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十二五”后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及企业间整合行为出现,新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变少,同时一些实力弱小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将被淘汰。
工业节能市场潜力巨大
现在是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的最好时期,要促使企业发挥内力,变被动改造为主动改造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年的70.9%上升到2010年的73%左右。根据《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21%,“十二五”期间预计实现节能量6.7亿吨标准煤。
赛迪顾问在今年4月发布《中国工业节能产业投融资与并购战略研究(2012年)》中指出,基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近年来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频出,通过加大政策力度与相关产业扶持力度,力求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尤其是工业节能的相关工作。
去年年底,工信部部长苗圩宣布,2012年将下更大力气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期目标为下降5%。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95%,工业节能形势有所好转。
对此,工信部节能司能源节约处处长余薇表示还不能盲目乐观,对于全年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效果“还要年底再看”。她提醒大家注意,因为去年原定3.5%的节能目标没有实现,所以今年还要还欠账,“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正是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的最好时机。因为很多节能技术需要停产改造,而生产旺季的企业很难停下来。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要督促企业进行节能改造。”
据她透露,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调整和节能改造,同时也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的长效机制。“现在的节能改造大多都是企业被动进行的,我们要想办法促使企业发挥内力,变被动改造为主动改造,以更好地促进节能工作。”
赛迪顾问报告认为,面对“十二五”工业节能指标的重压,相关重点企业不得不加快自身减排步伐,从而对工业节能技术产品形成自需求端到供应端“自上而下”的刚性需求,促进工业节能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秘书长闫长乐认为,“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活动仍将以工业领域为主。但“十二五”是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期,视频、图像等新业务新应用带来数据业务快速增长,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使得集成度高、能耗大的设备大量增加,能源消耗随之增加。因此,通信业将有望成为节能服务业务增长较快的领域。同时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公共和商业建筑较多的大中型城市,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活动也将有所加强。
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我国工业节能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持续创新能力是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企业拓展市场空间需要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研究报告认为,自身能力建设是企业变强的必要条件,节能服务企业自身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融资能力、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管理能力等。仅就技术能力而言,国际知名的节能公司无一不以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多为轻资产、快增长的高科技企业。
赛迪顾问在研究报告中也建议企业以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节能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工业节能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持续创新能力是关键因素之一。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耗能单位对节能效果更为关注,企业若能建立同行业的技术壁垒并持续创新,必然能在不断释放的工业节能市场中脱颖而出。
随着国内工业节能政策推力逐渐加大,工业节能市场迅速发展,国内外企业纷纷涌入抢占市场,外资巨头将并购作为全面切入工业节能领域的方式,与本土企业展开竞争。
记者注意到,榜单中排名第二位的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年度节能量达到22.4万吨标准煤。去年6月,施耐德以6.5亿美元收购北京利德华福,布局中国变频市场。分析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其快速占领高压大功率变频器市场,还有助于其快速提升在中国节能领域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施耐德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市场。
闫长乐认为,在能力建设基础之上,企业拓展市场空间需要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节能利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大部分节能服务合同是4种方式之一或者几种方式的结合。
他表示,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竞争加剧,服务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企业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节能产业市场的新型服务模式,开辟节能服务专业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能力,加强自律
国内外工业节能企业逐渐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迈进;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弄虚作假,给行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多而不强是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的现状,产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融资难首当其冲。由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传统债务融资渠道中,节能服务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管理不健全造成信用风险高,银行等资金提供方动能不足;在股权融资渠道中,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且往往对单一客户依赖性较强,企业成长性难以评估,难以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而直接投资者由于无法在短期内对投资进行决策,对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作用有限。
赛迪顾问认为,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制造企业更多利用资金优势收购新技术对自身产品进行技术更新,使其在节能方面更具竞争力。由于工业节能涉及细分领域较多,国内外工业节能企业逐渐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方向迈进,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并购其他业务类型企业,对产业链进行多点布局,以实现企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比如,施耐德目前已联合德力西、阿海珐、中材集团等多个企业,实现了在变压、变频、余热利用等多个领域的布局。
赛迪顾问建议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也便于金融机构客观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和市场前景,为消除金融机构和节能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功获得融资起到重要作用。
闫长乐表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诚信体系是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节能服务公司为获得市场份额或政府补贴,串通用能单位或节能量审核机构弄虚作假,既给用能企业带来严重损失,也给节能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节能服务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协助、企业重点参与。
他认为,行业自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节能服务产业才能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相对于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行业协会也担负着行业自我管理的职责,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节能服务行业自律公约,对有损行业信誉、破坏行业竞争秩序的企业予以惩罚,把行业引向公正、公平、公开、有序的轨道,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东部地区年节能量较大
(单位:万吨标准煤)
民营企业仍是节能服务产业主体
(单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