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又有了鱼,鸟儿也飞回来了!”到基层调研,这样的变化如今常见。各地保护生态环境力度之大、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同时,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亟须扭转,有些基层干部把生态环境保护当作一种负担,觉得光投钱没产出,内生动力不足,是“要我干”而非“我要干”。
在今年4月召开的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认识不清晰,对这些需求可能激发出来的供给、形成的新的增长点认识不到位,对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方法探索不深入。一定要从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来一个根本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蕴含着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生态价值实现的鄂州探索,贵在系统性配套、工程化实施,着眼于让整个生态治理体系进入良性自发状态。全域抓生态局面的形成,既得益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硬约束,也有赖于市域内生态补偿、生态金融等激励机制的保障。正如当地干部所说,“治山理水”也能“显山露水”,谁不愿意穿“新鞋”走“绿道”?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生态价值实现是全新课题,没有成熟的模板,但市场思维须臾不可少。只有各种市场要素参与进来,生态产品才会实现更高的价值,保护生态者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短板在于市场化手段的缺失,这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维,也需要国家层面在金融、产业等政策上扶持。
改革最考验勇气,也最考验“绣花”功夫,需要瞄准关键领域、在“卡脖子”的地方聚焦发力。比如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既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支付能力,又要让生态保护者能预见未来收益。如此,改革之路就能行稳致远。鄂州采取市区两级共担、循序渐进的方式,也是对现实的尊重。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生态价值实现的实践创新就会越做越有味道。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02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