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节能协会

2009国际十大能源新闻盘点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16:53:20

   来源:中国能源报

      1、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牵动全球神经

  12月7日至19日,空前规模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约1.5万人参会。美国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欧盟承诺至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如果其它发达国家有类似减排承诺,可将这一数字提升至30%;日本至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印度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20%-25%。
  经各方艰苦磋商和共同努力,该会议最终达成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点评: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的重大挑战。此次哥本哈根大会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今年以来,国际社会围绕哥本哈根会议开展了5轮国际谈判,原定12天的哥本哈根大会也因各方分歧而延迟一天,达成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虽然本次会议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他将尽力推动在2010年实现这一点。
  此次会议谈判的艰难在人们意料之中,但艰难如斯,却又在人们意料之外,能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已属不易。虽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希望破灭了,但人类的梦想不会破灭!各国在谈判中拿出的减排目标是实实在在的,至少认可协议的国家从此将开始行动了。

  2、美中能源新举引领全球能源革命

  经济危机中走马上任的奥巴马,上台伊始便提出了“新能源计划”,其主要政策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的依赖;重视新能源开发,增加投资,鼓励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提高燃料经济性标准,降低碳排放等。
  9月,胡锦涛主席提出,加强节能和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11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具体目标。
  世界上其它国家和组织,如欧盟、日本、韩国、巴西、印度等也纷纷出台能源发展计划,抢占新能源的制高点。
  点评:“能源新政”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降低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增加能源使用的安全系数,提高美国驾驭产油国的能力。
  奥巴马能源新政的真正战略意图在于改变国际资源的分配体制,造就一个达数十万亿美元的新型产业,大量增加国内就业需求,拉动美国经济再次崛起,实现美国从消费社会向生产社会的转型,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上升期,能源消费大,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有利于确保能源安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指出,这场能源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新的经济革命,将比十年前的互联网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总体革命。

  3、奥巴马访华谈能源能源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11月15-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能源气候合作成为此次中美双方会谈的重要议题,两国签署了《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的合作备忘录》、《关于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等。在17日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还专门就能源、气候和环境合作等事项达成多项共识。
  点评:2009年是中美能源合作的重要一年,双方接触频繁且规格不断升级。例如,2月,美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核心是寻求与中方开展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率团来华,就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展开对话;7月,美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联袂访华,重点是寻求中美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共同合作等。
  《中美联合声明》以政治文件的形式,确认并强调了中美可再生能源和减排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一方面,中美两国汽车、建筑、煤炭消费庞大,都是能源生产、消费大国,面临很大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新能源合作互补性非常强,在电动汽车、建筑能效、煤炭三大方面,中国有市场、制造成本优势,美国有技术、产业环境,双方优势互补,中美新能源合作会取得双赢效果。
  同时,作为碳排放大国,双方在能源、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义务等话题上进行深层对话并达成共识具有全球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两国合作解决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一度给哥本哈根会议全球气候谈判带来积极信号。

  4、伊拉克战后石油招标石油大国恢复元气

  6月底,伊拉克对境内的6处油田和2处天然气田公开招标,有35家公司竞标。这是伊拉克自1972年将石油产业国有化后近40年来首次向外国企业开放境内油气田开发。因伊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仅有中石油-BP联合体以桶油报酬2美元的低价赢得鲁迈拉油田的竞标。
  12月12日,伊拉克完成了战后第二轮石油招标,此次伊方提出的招标条件依然苛刻。10块竞标油田中有7块竞标成功。伊拉克石油部表示,通过招标,伊拉克计划在未来6年内将该国的石油生产能力提升到每天1200万桶。
  点评:尽管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高居全球第三位,但是多年来的战乱和经济制裁已将该国的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伊拉克政府迫切需要国际能源巨头们的资金和技术,协助其共同开采地下“黑金”,帮助国家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
  由于局势长期动荡,目前伊拉克石油日产量仅有240万桶左右。伊拉克政府希望通过对外招标,能在6年间将石油产量增至日均1200万桶左右。
  伊拉克政府“刻薄”的服务合同条件,被认为是改变石油工业模式的新开端。在首轮未有斩获的其他公司纷纷意识到,坚持抵制伊拉克招标是不可能的,接受新的服务合同才是未来伊拉克开发的主流,于是促成了第二轮招标的成功。

  5、南、北溪项目顺利开展俄获俄欧能源博弈主导权

  11月16日,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一份旨在建立能源领域早期预警机制的备忘录,以确保俄对欧盟的能源供应畅通和突发情况的应对。该文件涉及天然气、石油和电力等能源供应方面的合作。几乎与此同时,有关“南溪”“北溪”管道项目也进展顺利。
  11月14日,俄罗斯与斯洛文尼亚签署了“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协议,至此,俄罗斯同该项目的所有相关国家签署了协议。瑞典和芬兰11月5日同意在本国领海内铺设“北溪”天然气管道。此前俄罗斯还同丹麦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协议。
  点评:“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旨在把俄罗斯天然气绕过乌克兰输送到欧洲,过境国主要包括保加利亚、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北溪”是经过波罗的海海底,将俄天然气出口到德国、英国、荷兰、法国和丹麦等欧洲国家的一条新线路。
  俄加快建设新的能源出口管线,主要原因:一是继续增加本国能源出口。按照俄2020年前的能源发展战略,将把天然气和石油的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加20%和38%,天然气和石油的出口量分别增长42%和21%;二是希望在天然气过境方面摆脱对乌克兰的依赖;三是俄有意与欧美争夺里海地区的天然气。欧盟正试图通过推动“南溪”和“北溪”管道线的竞争对象――“纳布科”管道项目,把中亚和里海地区的天然气绕过俄输送到欧洲,从而减少对俄能源的依赖。但欧盟目前还没有为“纳布科”项目找到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因此该项目并不占优势。
  由于在“南溪”、“北溪”等管道项目上取得进展,俄获得了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发挥影响力的杠杆。
  
    6、核辐射让位气候变化全球核电迎来复兴

  11月9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建设10座采用新一代核电技术的核电站以替代将于2020年退役的核电站。
  从中国到巴西,全球有53座在建的核电站,连波兰、阿联酋和印尼这样的无核国家也开始着手发展民用核设施。据统计,目前动工的核电项目数量比5年前翻了一番。
  先是2月份,瑞典政府高调宣布重启核电计划。7月份,西班牙政府下令延长其境内最老的一座核电厂4年的寿命。8月底,法国正式敲定与意大利关于帮助后者修建至少4座核反应堆的合同。美国目前正在等待参议院表决通过气候法案,若该法案生效,到2050年,美国的核电发电规模将是现有的两倍还多。
  点评:全球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核电热潮。主要推动因素一是气候变化的严峻局势迫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寻找、开发低碳能源已成为国际主流共识;二是国际能源市场价格起伏,同时伊朗核问题、伊拉克战争等不稳定因素正严重威胁着国际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三是欧盟国家大力发展核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在保证欧洲能源安全上“很不负责”,在俄乌“斗气”中,欧盟常被“绑架”;四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系数大幅提升,虽然开发成本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具优势,但较风能、太阳能以及清洁煤的碳捕捉技术,则便宜很多,并且产能巨大。最后,在经济危机阴云尚未完全消散之际,大批核电站的建设不仅能提振经济,还能大力促进就业。

  7、危机加速国际能源合作“贷款换石油”成新模式

  2月17日,中俄签署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两家石油企业提供共计约250亿美元的贷款,而俄罗斯也将从2011年起,在未来20年每年向我国输出1500万吨石油。
  2月19日,中巴达成协议:中国向巴西国有能源公司提供约100亿美元贷款,巴西将在未来10年内按市价每日向我国供应10万至16万桶石油,这一协议于11月4日正式签署。
  4月6日,委内瑞拉与日本签订了12项不同战略领域的合作协定,总投资额高达335亿美元。根据协议,数家日本石油企业将与委内瑞拉政府共同开发该国的油气资源,主要项目为液化天然气、石化以及精炼油项目等。
  10月6日,法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价值6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和核能协议。
  点评:石油进口国以贷款、基金等资本要素,换取产油国供油合同、联合开发等资源要素,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双赢:资源国得到了急需的美元等投资,而消费国增添了能源安全砝码,有助于开启危机后的全球理性繁荣,最终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
  经济危机、油价下跌对国际石油经济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给能源进口国投资海外能源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从长期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需求的逐渐加大与世界石油市场多方利益的调整,石油市场也会逐渐复苏,石油投资也会逐渐增温。因此,石油进口大国抓住当前石油市场的有利条件,采取相关对策,确保石油安全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8、供应增加需求锐减全球天然气迎来过剩

  11月10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称受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萎缩的影响,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天然气需求量约下降3%,但长远来看,全球对天然气的需求将呈上涨趋势。随着经济从2010年开始复苏,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会反弹,2010-2015年间,需求年均增长率将为2.5%。预计全球天然气的需求将从2007年的3万亿立方英尺上升41%至2030年的4.3万亿立方英尺。但与此同时,供应产能的增长会更快,全球天然气将迎来过剩压力。
  点评:近三年来,美国及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产量的大幅上涨以及金融危机后经济萎缩造成的需求下降,将会在未来数年里造成世界天然气供应的极大过剩。相应的,主要地区间的管线运输能力和全球液化天然气液化产能的利用不足也会从2007年的600亿立方米上升到2012-2015年的将近2000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将从88%下降到不足75%。
  全球天然气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因需求走弱而供给提高,供应将出现大量过剩,而且这种情况至少在全球持续到2015年左右。
  即将发生的全球天然气供应过剩将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结构和天然气定价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有分析人士表示,过剩将打击产气大国如俄罗斯、伊朗、卡塔尔等。而天然气低价将为我国更多利用国际市场天然气资源和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同时,过剩的预期将打击能源公司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积极性。

  9、全球太阳能市场低迷欧洲“反倾销”再掀波澜

  2008年蓬勃发展的主要太阳能国家在2009年遭遇了不少挫折,并随全球信贷危机而恶化,太阳能模块价随之下降50%。美国太阳能主导企业第一太阳能公司及德国龙头企业Q-Cells的盈利都严重缩水。
  自8月份以来,以Conergy与Solarworld为代表的德国光伏企业联合多家组件厂商,欲游说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但从全球众多太阳能企业财报来看,2010年全球太阳能市场的需求和销售情况都将大有好转。2010年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将大幅回暖。
  点评:2008年以来,因为各国的补贴优惠政策以及对该产业未来的看好,全球投入该产业的资本越来越多,产能过剩导致价格骤降,再加上经济危机导致需求下降,导致了太阳能产业陷入目前的尴尬境地。
  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低,这和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暴跌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中国和其它国家一样都对其采取政策支持以及相应的补贴措施。
  目前德国提起的反倾销说法还在初期阶段,通过的概率不高,而一旦打响反倾销战,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打击,因为中国太阳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特别是德国。
  同时这种反倾销做法也可能使欧美太阳能板块因为保护主义而导致发展减缓。

  10、“碳捕捉”全球推广CCS成流行词汇

  2009年,直接和减排相关的CCS(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成为一个很流行的技术话题。美国投资10亿美元重启“未来发电”项目,并重点建设在伊利诺伊州的IGCC+CCS(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碳捕捉与封存)示范电站。欧盟经济振兴计划将10.5亿欧元投资用于7个电厂的CCS发展,并将在2015年建立一个具备12个示范电厂规模的CCS联盟。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的CCS项目正在运行中,包括BP、道达尔、雪佛龙等在内的著名跨国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广CCS。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即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海的Sleipne项目、阿尔及利亚的InSalah项目和加拿大Weyburn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将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或地下,有些注入油田,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点评:CCS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的必要手段。CCS不仅能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或海底,而且还能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被看作是一项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或将改变人类未来。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调查,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20%―40%,这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依据目前的采油技术,全球油田的采收率平均只有32%左右,如果采用注入二氧化碳技术,那么采收率可以提高至40%-45%。
  但是,碳捕捉成本高昂,要生产同样多的电力,有CCS的电厂相对于无CCS的电厂要多消耗约20%-30%的煤炭。同时,在二氧化碳捕获、运输和储存各个环节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Document
greenleft
Document
公众号
扫描关注公众号
抖音
扫描查看抖音
B站
扫描进入bilibili
Document